0%

来自一个O2O产品的笑话

这里讲述一个O2O的真实案例,虽然我对O2O也深感兴趣,但理智最终总会占据上峰。

一个O2O家政类服务,名字就不提了,这里暂且成为AppX。第一次知道AppX的时候,是一次跟朋友聊O2O方面的一些事情了解的,感觉是对线下传统家政行业的一个颠覆,也是由此,我第一次使用了这个AppX。我的使用场景是叫一个小时工打扫卫生。

注册,登录,然后填写地址信息,系统给我推荐了几名小时工,我选择了一位评价比较好的,约上了。由于是非工作时段,订单下好后并没有提示什么,次日上午,接到电话,说是客服确认订单,跟我核对一遍订单信息后,说了关键的一句,如果预约的这名小时工时间不便,可否换成其他人,我也没多想,就同意了。

结果正应了这个电话,原来预约的小时工被替换了,订单信息发生变更,期初没觉得怎么不妥,无意当中点入到小时工的评价中,看到了好多负面评价。然后第一感觉是不靠谱,我先后2次电话客服,说明我的疑虑,并且我特意说道“我是第一次使用这个AppX,我想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体验,以便以后可以再次使用”,但是最终迟到的客服回馈告诉我,要么用这个小时工,要么取消订单。我一下子无语了,因为我本身也做过O2O的项目,出现这种情景,应该是O2O所有团队都不愿看到的。但是,那么 意外,他就发生了。

最后把这个事情将给朋友,朋友笑喷了。反过来想想,的确有意思。你开了家店,热心的把握迎进来,然后说有各种好吃的食物,结果点什么都没有,最后还告诉我只省最难吃的XXX,好评很差,问我吃不吃?

说几点从我个人经历感觉到的问题:

1、你准备好了么?

其实这个问题不该问,因为现在的创业者都是先用各种言辞说服投资人,然后再做事情,更况且有些人做出来的的并不是之前想的。显然,AppX并没有准备好接待他的顾客,因为店里的好吃的都卖光了。

2、互联网产品出身的人天生不适合做O2O

可能有人会说我的话太偏激,但是至少我的阅历告诉我,互联网产品出生的人大多情况都在创造伪需求,教育用户。因为互联网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,所以互联网产品出身的人,通常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把用户搞进来,然后再教给用户怎么玩。而O2O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,将传统行业进行提速。其本质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渠道营销。主要就表现为:您将点一份好评率很低的食物,请问是否要吃?既然互联网是低成本,高效率的工具,我为什么要吃这个,我大可还一家嘛~

3、一切泡沫最终都将消失

虽然现在仍在有人打着各种投资商喜欢的旗号骗吃骗喝,但已然变成了少数。越是高效的工具,越会快速的淘汰逐末,只是最终总是要有人为这个买单,投资商么?是的,但是他们不差钱。其实损失最大的时用户群的再次使用可能。国人骗来骗去太多了,所以大众很快就得到了免疫,信用危机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,但是最终肯定是损害了这个行业的用户信心。

我不否认靠搞钱生存的行业和现状,该死的华尔街教给了大家这个,没办法。但是一切不从实际出发的,不踏实的,建立在伪需求之上的产品都应该快速的被淘汰。